记全国人大代表陈育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更好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来源:《揭阳人大》杂志第1期 发布时间:2024-06-21 16:17 浏览次数:1219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我倍受鼓舞、倍感振奋”,谈到聆听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陈育群直言内心满是欢喜,更加坚定在今后工作中大力推进“粤菜师傅”传承与发展、更好推动广大劳动者自主创业和就业的信心,也更加看到技能培训在服务国家稳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美好前景。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陈育群是普宁市潮菜厨师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省级“粤菜师傅”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2012年,怀着对粤菜美食特别是潮菜的向往和喜爱,进一步传承潮菜文化,陈育群创办了普宁市潮菜厨师职业培训学校。从学校创办至今,陈育群培养的一批又一批学员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位从潮菜厨师职业培训学校走出去的学员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是她孜孜不变的追求。


以技能培训推动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作为厨师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陈育群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帮助低学历、缺技能的社会群体通过一技之长实现创业就业。“现在越来越多人爱吃乡土菜。学厨师的能不能从中找到机会?”“乡宴数量减少,乡厨也随之隐退或转行,怎么留住这群人?”“谈乡村振兴,乡土菜和乡村旅游能‘碰撞’出什么火花?”……每天这些问题都萦绕在陈育群的脑海中。“当听到李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要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时,我觉得这与我创办普宁市潮菜厨师职业培训学校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陈育群表示。


2018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帮助劳动者提升粤菜烹饪技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广东以美食为媒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序幕就此拉开。厨师培训迎来了利好政策。“在面向‘粤菜师傅’的工程中,实行政府买单、机构做菜、学员用餐的模式。例如在普宁,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都可以接受免费的‘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学校不吃亏、学员得实惠。”陈育群介绍,得益于“粤菜师傅”工程的政策支持,自2018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她带领厨师职业培训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粤菜师傅,许多人在这里学会了一技之长,走向工作岗位,还有很多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实现了“一人学厨,全家致富”的梦想。


2020年学校获批广东省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以来,陈育群大力开展“粤菜师傅”培训,带动了更多乡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和稳定就业。同时,她致力于潮汕菜、潮汕小食、粿品的标准量化,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品种标准化。去年,她带领学校开启“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培训模式,共培训粤菜师傅学员248名,开办多次“粤菜师傅”“南粤家政”青年创业培训班。在实施“粤菜师傅”工程过程中,学员由开始的不相信,到受益于政策后一传十、十传百,从揭阳各县区到潮州、汕头、梅州、深圳、广州等地学员都慕名而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去年底,她更是承办了中华战舞普天同庆——普宁英歌文化节系列活动“潮人潮味 粤来粤好”潮菜师傅乡村行活动,向外展示了具有普宁特色的传统菜品“豆干八味”,潮汕特色的“潮汕工夫茶与茶配”,现场制作特色小吃“番薯油粿”“酒壳粿”“棉湖春卷”“普宁粿肉”“里湖虾卷”等十多个小吃品种,展现了普宁的特色食材、特色餐饮,得到香港、汕头等地旅行团游客及普宁市民的一致赞美,进一步擦亮了普宁美食之乡品牌,助力做强做优旅游产业,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鼓与呼


在龙年春节假日里,一则“女孩路边练舞狮偶遇舞狮队敲锣助威”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一头憨态可掬的黄色小醒狮在路边练舞,巧遇一支专业舞狮表演队路过,队员看到小醒狮后热情捧场,自发地为小女孩敲锣打鼓,呐喊助威。“看到小孩子对醒狮文化的执着专注,让我深受触动。”陈育群表示,近年来,揭阳非遗保护工作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创新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除了舞狮外,在潮汕民间还有不少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陈育群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多次开展调研走访,倾听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等多方的意见,最终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推广,列入中小学课程的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陈育群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制定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举措,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繁荣发展?陈育群建议,要以学校为主阵地、课堂为主渠道,因地制宜将非遗文化引入中小学各学段教育教学和各课程体系中,通过活化利用的方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与时代价值。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落地常态开展,通过抓好学校活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戏曲资源优势,开展非遗宣传、教学、展演、课程、讲座、工作坊、戏曲进校(进课堂)等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打造揭阳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


与此同时,陈育群认为,因地制宜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校园、进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日常育人工作,有助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多有益处。鉴于此,陈育群建议,中小学校在发挥在职教师主力军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入非遗传承人等校外资源,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应鼓励学校创新授课方式,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师特点灵活进行教学设计,注重运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实际结合起来,多角度传递非遗内在价值,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非遗、直观地接触非遗。“比如,在潮汕地区,可以考虑把英歌舞列入中小学文化类和体育类课程。”陈育群表示,学生学习传承英歌舞的过程,既有机会沉浸式、近距离地感受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锻炼身体,也有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力,让古老的非遗充盈起澎湃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