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对《揭阳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草案修改稿)》意见的公告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发布时间:2025-08-22 16:23 浏览次数:198 【字体:


为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公开化,进一步做好法规草案的审议工作,现将《揭阳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草案修改征求意见稿)》登出,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一、意见征集截止时间:2025年9月12日

二、意见建议提交方式:有关意见建议,可以通过以下任一方式提交。

1.通过微信“扫一扫”扫描下方葵花码,进入“粤当家”小程序直接在线参加本条例修改意见征集活动。



2.通过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

邮寄地址:揭阳市榕城区临江北路市机关大院1号楼220

邮政编码:522031

联系电话:(06638768726,传真:(06638768726

电子邮箱:jyrdlf@163.com



揭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2025822




揭阳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修正草案修改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源头减量、分类与投放

第三章  清扫、收集、运输与处理

第四章  规划建设与保障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生活垃圾管理,改善城乡人居生活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及定义】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投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以及相关监督管理等活动。


本条例所称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对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的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生活垃圾的种类】 生活垃圾分为以下四类: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


(二)厨余垃圾,是指易腐烂的、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包括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等;


(三)有害垃圾,是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家庭源危险废物,包括灯管、家用化学品等;


(四)其他垃圾,是指前三项以外的生活垃圾。


第四条【管理原则】 生活垃圾管理应当遵循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属地负责的原则,推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制度,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第五条【政府及村(居)委职责】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城乡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将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生活垃圾处理目标,落实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投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的保障措施。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城乡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本村(社区)内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等的组织、宣传、引导工作。


第六条【主管部门职责】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


其他相关部门按照以下职责,协同做好生活垃圾管理工作:


(一)发展改革主管部门负责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设施项目的立项审批等工作;


(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将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相关内容纳入本行政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用地保障等工作;


(三)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设备设施建设工程的指导、监督工作,并对物业服务企业和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指导;


(四)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和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建设;


(五)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推进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回收利用规范和标准;


(六)市场监管主管部门负责对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提供塑料购物袋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七)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处理单位的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


(八)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学校、幼儿园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知识的普及宣传等工作;


(九)财政主管部门负责将城乡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经费保障工作;


(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文广旅游体育等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做好生活垃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协调机制】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由环境卫生、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商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八条【一般义务】 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遵守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的规定,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和清扫等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引导促进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第九条【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单位工作要求】 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单位应当按照相关工程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污染控制标准以及有关环卫作业标准等要求,提供有效并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服务。


第十条【宣传教育1】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活垃圾管理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增强公众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意识,积极倡导垃圾不落地等绿色健康生活理念,教育引导社会公众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鼓励公众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监督活动。


环境卫生等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自身职责,按照普法责任制要求,做好生活垃圾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政策等的宣传普及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条【宣传教育2】 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应当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日常教育,培养学生分类投放习惯。幼儿园应当将生活垃圾分类识别、收集容器标示标识等常识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学龄前儿童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引导居民分类投放,指导、督促保洁人员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鼓励环保组织、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宣传活动,促进公众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等公益宣传,并对违反生活垃圾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章  源头减量、分类与投放

第十二条【源头减量工作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机制,鼓励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积分兑换等奖励方式,支持单位、家庭和个人回收利用可回收物,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线上、线下交易等方式,促进闲置物品再利用。


再生资源、物业管理、快递物流、环境卫生、环境保护、酒店、餐饮等行业协会应当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引导督促会员单位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活动。


第十三条【推行绿色办公】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等公共机构应当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行绿色办公,优先采购可循环利用的办公用品,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消耗。


第十四条【适度包装】 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应当严格执行限制产品过度包装的标准和要求,减少一次性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废物的产生,并对列入国家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按照规定予以标注和回收。


快递行业应当推广使用电子运单和环保箱(袋)、环保胶带等环保包装,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循环再利用的环保包装。


电子商务行业应当提供多种规格封装袋、可循环再利用包装袋等绿色包装选项,鼓励运用计价优惠等方式引导消费者使用绿色包装和减量包装。


第十五条【限制一次性消费品】 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经营者应当采取环保提示、价格优惠等措施,引导消费者减少或者不使用一次性消费品。


鼓励和引导减少使用、积极回收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


餐饮服务单位应当在服务场所设置不剩餐的醒目标识,并在服务过程中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倡导餐饮服务单位不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餐具。


第十六条【限制塑料购物袋】 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无偿或者变相无偿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


鼓励商品零售场所提供符合质量标准和环保要求的塑料购物袋替代品。


第十七条【垃圾分类指南】 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商务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利于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便于识别、投放的原则,结合城乡生活垃圾的特性和处理方式等实际情况,制定城乡生活垃圾具体分类指南,明确分类的标准、标识和投放规则等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职责】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实行管理责任人制度。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按照《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确定。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生活垃圾日常分类管理制度和生活垃圾管理台账,记录产生的生活垃圾种类和去向,并接受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知识宣传,指导、监督单位和个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接受单位和个人的投诉,对不符合垃圾分类管理规定的行为及时予以劝导和制止;


(三)根据生活垃圾产生量和分类指南,按照标准和分类标志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和收集容器,保持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完好整洁、正常使用;


(四)合理确定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地点,并组织责任区域内的分类收集工作;


(五)劝阻不按照分类规定投放生活垃圾,或者混合收集、运输已分类的生活垃圾的行为;


(六)将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置,交由环境卫生等主管部门确定的单位收集、运输;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按照规定履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义务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做好前款规定相关工作,但不免除其管理责任。


第十九条【分类投放规定】 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一)适宜回收利用的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纺织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电池等,应当投放至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或者交售给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应当在服务范围内公布回收服务电话,采取固定站点回收、上门回收等方式,开展回收服务;


(二)厨余垃圾应当沥干水分后投放至厨余垃圾收集容器;


(三)废弃铅蓄电池、镍铬电池、氧化汞电池、灯管、医药用品、杀虫剂、油漆、日用化学品、水银产品以及废弃农药、化肥残余及包装物等有害垃圾,应当投放至有害垃圾收集容器,严禁混入其他生活垃圾;


(四)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烟蒂、纸巾等其他垃圾,应当投放至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五)法律、法规有关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其他规定。


废弃沙发、衣柜、床等体积大、整体性强而需要拆分再处理的大件垃圾和居民家庭装修废弃物,应当预约环境卫生作业单位或者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上门收集,或者临时投放到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指定的地点,不得擅自投放至垃圾收集点或者收集容器内。


绿化养护过程中产生的树木、枝叶、杂草等绿化垃圾,应当集中堆放,并由绿化养护单位及时清运至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投放地点,不得混入其他生活垃圾。


第二十条【餐厨垃圾产生单位责任】 产生餐厨垃圾的宾馆、饭店、餐馆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应当落实餐厨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工作责任,按照规定单独收集、存放餐厨垃圾,不得将餐厨垃圾排入公共水域、厕所、市政排水管道或者混入其他类型生活垃圾。


鼓励有条件的产生餐厨垃圾的单位对餐厨垃圾进行分选、脱水等预处理。


第二十一条【禁止倾倒】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


禁止将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混入生活垃圾投放。

第三章  清扫、收集、运输与处理

第二十二条【清扫保洁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清扫保洁制度,明确清扫保洁责任区域、标准要求和作业规范。


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清扫保洁质量要求和评价指标,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清扫保洁要求】 城市主干道路应当采用机械化清扫,其他道路推行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机械化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水平。


农村地区应当建立专职保洁队伍,落实保洁责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每五百人配置一名专职保洁员,也可以以自然村为单位配备适当的保洁员。


第二十四条【分类监督】 已分类投放的生活垃圾应当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发现单位或者个人投放生活垃圾不符合分类规定的,可以要求投放人按规定重新分拣后再行投放;投放人不按规定重新分拣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应当及时报告环境卫生主管部门。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单位发现交付收集、运输的生活垃圾不符合分类规定的,可以告知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改正;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拒不改正的,应当及时报告环境卫生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收运体系】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商务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与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逐步扩大生活垃圾收集覆盖面。


第二十六条【市场化服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等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生活垃圾进行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可以通过招标等市场化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单位从事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


从事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工作职责,并执行环境卫生作业标准和规定。


第二十七条【收运单位要求】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时收集生活垃圾;


(二)生活垃圾应当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不得混合收运;


(三)及时将生活垃圾运输至符合规定的转运或者处理设施;


(四)生活垃圾应当密闭化运输,运输过程不得丢弃、扬撒、遗漏垃圾以及滴漏污水;


(五)垃圾运输线路应当避开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六)生活垃圾需要经过中转站转运的,应当密闭存放并及时清运;


(七)收集、运输生活垃圾后,应当及时将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复位、保洁,并清扫作业场地;


(八)定期对生活垃圾收运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及更新,保持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九)不得擅自将市外生活垃圾转移至本市或者将本市生活垃圾转移到市外处理;


(十)不得擅自将生活垃圾以外的固体废物收运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十一)不得擅自停业、歇业;


(十二)法律、法规有关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八条【分类处理要求】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分类处理生活垃圾:


(一)可回收物应当交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或者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进行处理;


(二)厨余垃圾应当采用生化处理技术、产沼、堆肥以及其他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方式处理;产生、收集厨余垃圾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厨余垃圾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利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厨余垃圾饲喂畜禽;


(三)有害垃圾应当交由具有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其他垃圾应当通过焚烧、填埋等方式实施无害化处理。


废弃沙发、衣柜、床等大件家具应当交由环境卫生作业单位或者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进行拆解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鼓励大件家具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积极采取以旧换新或者无偿回收等措施,对其生产、销售的大件家具进行回收利用。


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对生活垃圾中的废弃塑料、玻璃、竹木、织物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处理。


第二十九条【处理单位要求】 生活垃圾处理单位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规定的分类标准接收、处理生活垃圾,不得将已分类的生活垃圾混合处理;


(二)保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污染控制标准处理生活垃圾,对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土壤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三)建立处理台账,记录每日生活垃圾的运输单位、种类、数量,并定期向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报送数据;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将污染排放数据实时公开,监测设备应当与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五)制定应对设施故障、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六)国家、省和市有关生活垃圾处理的其他规定。


第三十条【农村生活垃圾管理】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


引导农村地区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农村地区产生的家庭厨余、畜禽粪便等有机易腐的垃圾,应当按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要求,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采用生化处理等技术就近就地处理。


农村村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灰土、砂石、砖瓦等惰性垃圾,在远离水源和居住地的适宜地点,可以采用填坑造地等方式处理。


第三十一条【扶持特殊垃圾终端处理企业】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培育和发展接收废弃大件家具、餐厨垃圾、绿化垃圾等特殊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理和再生利用企业,有效提高特殊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具体土地规划、扶持措施和实施方案等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章  规划建设与保障

第三十二条【同步规划建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同步推进本行政区域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等设备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促进城市和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均衡化发展。


城乡结合部、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


第三十三条【专项规划】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目标和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组织编制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的制定,应当科学考虑生活垃圾的预测产生量和成分特点,明确生活垃圾设施建设总体布局、用地需求、经费保障等内容。


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改按照《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四条【规划用地及计划】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应当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规划中确定的环境卫生设施用地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经规划确定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用地,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


第三十五条【收集转运设施建设】 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选址应当符合相关规划的要求,并按照国家、省和市的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进行建设。


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满足需要的原则,并按照国家、省和市的有关标准与要求科学设置。


农村地区应当设置符合规定的围蔽生活垃圾收集点,并定期清运、清洁、消毒,防止污染环境。


现有设施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制定治理计划,并责令有关单位限期完成改造。


第三十六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应当坚持地域统筹、科学选址、集中建设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省和市有关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的政策、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污染控制标准,并采取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选址方案应当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公开征求周边居民、专家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


鼓励结合先进技术和综合处理方式,建设集约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利用环境园。


第三十七条【设施的关闭、闲置与拆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关闭、闲置、拆除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设施。确需关闭、闲置、拆除的,应当报有核准权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商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同意后核准,按先建后拆的原则,重建、补建或者提供替代设施。


第三十八条【简易填埋场的整治】 禁止新建简易垃圾填埋场(厂),对本行政区域现有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进行规范化封场治理,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利用工作,并做好过渡期间生活垃圾的相关处理工作,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第三十九条【资金保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及处理的资金需求和有关标准,落实生活垃圾处理经费,并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经费由市与县(市、区)人民政府按比例分担,具体分担比例由市人民政府确定。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活垃圾清扫、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领域。


第四十条【垃圾处理费缴纳和筹集】 城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


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费,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赠、村民委员会筹措等方式筹集。


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十一条【异地处理生态补偿机制】 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和处理能力,并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可以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生活垃圾的跨区域处理。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输出生活垃圾的行政区域应当根据跨区域处理的生活垃圾量,向输入生活垃圾的行政区域支付补偿费用,用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扶持等。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应急预案】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应急管理等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生活垃圾管理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应急处理机制,紧急情况下对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单位进行应急管理和调度,确保紧急或者特殊情况下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负责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单位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及生活垃圾污染防范应急预案,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安全事故等紧急情况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指挥做好应急工作。


第四十三条【信息公开】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并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平台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投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状况和生活垃圾处理费收支及使用等信息。


生活垃圾处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采取开放参观、监测数据实时公开等方式,主动向社会公开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环境监测数据等信息,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第四十四条【监督检查和第三方评价】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结合生活垃圾管理责任目标和任务要求,加强对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单位的监督检查和工作评价,并按规定逐步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投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与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监督检查过程中需要对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效果、处理服务质量、设施运营情况等进行监管和评价的,环境卫生等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


第四十五条【投诉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投诉举报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投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投诉举报各级人民政府、环境卫生等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


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明确受理范围和职责。


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予以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并将移交情况告知投诉举报人;处理结果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告知投诉举报人。


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投诉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经查证属实的举报,可以对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四十六条【环境卫生工作人员权益保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尊重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及其劳动成果,不得妨碍、阻挠其履行职责。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改善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工作条件,保障作业安全,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做好卫生保障和技能培训,维护合法权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政府及部门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和负有生活垃圾监督管理职责的主管部门、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生活垃圾管理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对违反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职责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未履行管理责任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对违法投放垃圾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未按照分类规定投放生活垃圾,或者未按规定投放体积较大的废弃物品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对违反禁止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随意倾倒、抛撒、堆放或者焚烧生活垃圾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对单位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对违反收运要求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项、第四项的规定,擅自混合收集、运输已分类生活垃圾,或者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扬撒、遗漏生活垃圾或者滴漏污水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七项的规定,在生活垃圾收集完毕后不进行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复位、保洁或者清扫作业场地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十一项的规定,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收集、运输单位,未经批准擅自停业、歇业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理单位,未经批准擅自停业、歇业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对违反厨余垃圾投放、处理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对单位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一)产生、收集厨余垃圾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将厨余垃圾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的;


(二)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利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厨余垃圾饲喂畜禽的。


第五十三条【对违反污染控制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项的规定,生活垃圾处理单位未按照工程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污染控制标准处理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整改,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按照其规定处罚。


第五十四条【对擅自关闭、闲置或拆除设施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擅自关闭、闲置、拆除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场所的单位,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名词定义】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家庭厨余垃圾:居民家庭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壳、剩菜剩饭、废弃食物等易腐垃圾。


餐厨垃圾:宾馆、饭店、餐馆、学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提供食品消费的商场、超市等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食物残余、食品加工废料、过期食品和废弃食用油脂。


其他厨余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水产品、畜禽内脏等。


废电池:家庭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弃动力电池和家用电池,包括磷酸铁锂电池、废弃三元锂电池、废弃钴酸锂电池、废弃镍氢电池、废弃燃料电池等,不包括属于危险废物的废弃铅蓄电池、废弃镍铬电池、废弃氧化汞电池等。


惰性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组分,包括混凝土、土渣、煤渣、灰渣、砖瓦、碎石块、废砂浆、泥浆等。


绿化垃圾:主要指园林绿化建设管养过程中产生的乔木、灌木、花草修剪物,以及植物自然凋落产生的植物残体,通常包括树枝、树叶、草屑、花卉等。


第五十六条【施行时间】 本条例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