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每年几万元提高到十几万元,将原来“小而散”的农作物种植区进行整合轮种,共产出水稻15万斤、产值18万元,千禧小番茄突破20万斤、产值超过100万元,累计带动本地100多人就业……这是近年来揭西县塔头镇锦龙村发展特色产业的亮眼成绩单。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市七届人大代表、塔头镇锦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旭亮,针对制约锦龙村产业发展的问题,认真履职尽责,深入群众中走访调研,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勇于探索创新,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领村“两委”通过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台,整合乡村各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依托新型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
乡村产业要实现发展壮大,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社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徐旭亮自2021年上任后,经过认真调研,广泛听取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后,认为要改变锦龙村以往产业“小而散”、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需要有一个股权结构合理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来带动。在徐旭亮的推动下,锦龙村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为主导、经联社和村民为成员的揭西县龙锦种养专业合作社(2023年领取商标注册证和获评农民合作社县级示范社),创新合作经营模式,实现党支部主导管理、村民负责生产、股民经营销售,章程明确项目经营收益80%归投资人、20%归村集体。
这一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一下子激发出各方干事创业积极性,锦龙村的各类资源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和盘活,农业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也同步水涨船高。“发展乡村产业,我的切身感受就是一定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多倾听村民的意见,凝聚共识,集思广智,让村民以‘主人翁’意识参与到村的产业发展与管理中来,一起把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共同增收致富。”徐旭亮说。
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但如果没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盲目上马不符自身实际的项目,会适得其反。为寻找适合锦龙村实际的特色产业,徐旭亮多次带队前往省内的茂名电白县、广州江南市场、东莞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等地调研学习,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引进圣女果种植项目。
为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徐旭亮先后组织制定《锦龙村千禧圣女果种植园项目计划方案》和《圣女果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并带领村“两委”干部开垦试验田进行试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试验田中的圣女果长势喜人,产量和品质均达到了预期目标。随后,合作社推出了圣女果第一期种植项目,投资100万元。收益的80%归投资人,20%划转村集体用于发展公益事业,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项目迅速落地并很快产生综合效益。
初次引进圣女果种植项目并取得成效后,徐旭亮又再接再厉,推动锦龙村与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进更多优质项目和技术。目前,锦龙村已与深圳光明农场以及蘑菇田园(深圳)有限公司就蘑菇种植项目开展深度合作。其中,与蘑菇田园(深圳)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智造蘑菇产业园,总投资约900万元,通过中山大学农学院引进先进的蘑菇种植技术和设备,实现蘑菇产业的高效、绿色、智能化生产。预计该项目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不仅能够显著增加锦龙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还能有效解决村里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预计可吸纳80名村民参与生产和管理,为村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推动农文旅融合,培育乡村新业态
在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同时,徐旭亮也认识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以农业为依托,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培育乡村产业新形态。这一思路最终付诸行动。在徐旭亮的带领下,继成立新型合作社后,锦龙村又成立了“揭阳市锦田农旅发展有限公司”这一强村公司。该公司将依托锦龙村的资源禀赋,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徐旭亮告诉记者,接下来将依托强村公司,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的发展,为锦龙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为市七届人大代表,我将牢记使命担当,厚植为民情怀,以实际行动履行好代表职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同时,将把自己在探索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中的经验做法,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更好彰显人大代表的担当作为。”徐旭亮表示。